一、事件经过
2006年4月,十八岁高中毕业不久的刘菲(化名)作为一名预科留学生来到日本,就读于东京一所日语学校,边学习边在一家和学校有合作关系的工厂里打工。暑期来临,为了多赚些学费和生活费,她让工厂给她增加了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时间。
位于东京湾附近的工厂很大,很多就读于日语学校的预科留学生在那里打工。
一部分学生的工作时长超过了日本出入境管理局所规定的一周二十小时的上限,但学校对此采取了默许的态度,工厂则是明知违反法律但给他们增加劳动时间。
工厂里的电梯分为载人客梯和载货货梯,但工人使用货梯上下的现象也很普遍。
一天傍晚,刘菲像其他同事一样,照常进了货梯。工作了一整天已经很累,货梯内货物很多,连挪动脚步的空间都没有。突然,货梯发生摇晃,刘菲的脚被夹住动弹不得,剧烈的疼痛下刘菲发出了尖叫。
她虽然被及时送到了医院,但右脚多处骨折,受了很严重的伤。
刘菲不得不接受住院治疗,无法继续上学,也无法继续打工。由于工厂拒绝支付医疗费,刘菲根本无力支付住院费用。她向公司恳求,反倒被公司威胁要开除她。她又向日语学校求助,结果学校让她听工厂的。工厂和学校进一步威胁刘菲说,如果她把事情闹大,她超过了每周二十小时的劳动时长限制,属于违法者,通知出入境管理局的话她就会被立即强行遣返回国。
学校还向她施压:如果不听话,就把她入院期间的病假按缺勤处理。
如果日语学校的出勤率不达标,就无法取得签证续签,将不得不回国,这对刘菲是非常大的压力。特别是被叫到校长室里被校长严厉警告这件事令她震惊之余泣不成声。
受了重伤,付不起住院费,不仅可能会落下终生不治的后遗症,还可能被当作犯罪者被强制遣返。
刘菲陷入绝望之中,每日以泪洗面,甚至站在病房窗前动过自杀之念。
- 对案件的应对
一天,同一学校的朋友来探望刘菲,给她带了一份汉语报纸。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她从头读到尾,结果登在报纸一角的“中日志愿者协会为您提供无偿援助”的通知映入眼帘。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她拨通了中日志愿者协会的热线电话,哭诉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请求协会提供帮助。
一名在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学博士的成员担起了这个案子。虽说是法律专业,但是法律的层面非常广。当时还没有工伤问题的专业会员,该会员于是调研了工伤问题的相关法规及判例,制定了对策。
刘菲是在工作时间内工作时负伤的,毫无疑问属于工伤。允许货梯载人、雇佣未成年女性,公司方面明显存在着违章操作、安全意识不到位、工伤预防措施不周等种种违规行为。刘菲理应享有要求工厂支付医疗费用、疗养费用、休息期间的工资补偿、工伤保险、后遗症赔偿金等权利。并且,协会也找到了数例类似的工伤判例。
至于打工时间超过每周二十个小时一事,确实是违反了出入境管理法。可相比起未成年的刘菲,反倒是默许的日语学校和工厂方面的种种违规行为是更为深刻的问题。
协会向刘菲说明了相关法律及刘菲的权利,建议她安心治病、养病,待症状稳定后到劳动基准监督署去申请工伤鉴定。
三、结果
接下来,协会将相关法规、判例、刘菲依法应享有的权利等整理成资料,交给刘菲、工厂、学校各一份。
自此之后,来自工厂和学校的威胁和骚扰彻底消失了,一下子老实得让人有点儿难以置信。
其实学校和工厂都懂法律,知道他们违法更加严重,如果被入国管理局知道,他们会吃不了兜着走。
刘菲在接受了近一年时间的住院治疗和在家治疗后,症状趋于稳定。在中日志愿者协会会员的陪同与翻译下,到劳动基准监督署申请了伤残认定。
工厂和保险公司,严格按照法规,向刘菲支付了医疗费、工资补偿、工伤保险、后遗症赔偿金、慰谢料等费用。身体恢复(症状稳定)后刘菲又回到了工厂打工。虽然工厂也有开除其他打工者的情况,却一直不敢开除刘菲。
当然,学校也把刘菲在治疗期间的缺课按照病休来处理。
虽然因为治疗耽误了大约半年时间对学习造成了不良影响,刘菲通过努力还是成功考取了东京的某所大学。
用刘菲的话说,自己带着梦想和希望来到日本,在遭遇那样的打击时,全然不知所措,有过痛不欲生的时候,也有过不敢相信任何人的时候。现在,自己终于明白,要保持自信,相信世间自有善良和好人,什么时候都不要屈服,要掌握合法的手段,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
四、感想
1、当事人要知晓自己的正当权利
这个案例中,当事人是未成年人,刚到日本,基本不懂日语,当然更不了解日本的法规,自己享有哪些权利,以及该如何捍卫自己的这些权利。可以说是一个典型案例。
一部分企业,就是利用当事人的这种状况,逃避义务,欺诈当事人。当事人轻信企业的说辞忍气吞声的例子并不少见。一部分当事人选择以一己之力对抗企业的蛮横,或者寻求通过非法组织了事。这些都不是特别保险的手段。
日本有许多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规,可以依据这些法规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并且也应该如此行事。
当然,至关重要的是先掌握自己拥有哪些正当权利。
2、知晓捍卫正当权利的方法
清楚自己享有哪些权利后,掌握捍卫自己权利的正确方法也很重要。实际上,这样的途径在日本有很多,如:工会、日本司法支援中心、各种人权团体、外国人人权保护团体、外国人自治团体、大使馆等等。事先知道这些途径,必要时就可以利用。
中日志愿者协会也是这样的团体之一,协会有大量的微信群,设有热线电话,大家随时可以利用。
另一方面,作为公益团体,至关重要的是要向不懂日语的人,特别是刚来日本的人,宣传日本的社会结构、他们所享有的权利、以及捍卫权利的方法。